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在“最后一公里”践行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08 17:5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静宁县委组织部 吕晨钧 字体: [ ] [ ] [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工作绘制了精细蓝图。作为离群众最近的“最后一公里”践行者,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将政策温度转化为民生暖流,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彰显初心使命。

  当好民生政策的“翻译官”,让惠民举措落地生根。基层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意见》从提出到落实,关键在于基层党员干部能否做好“翻译官”,把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具体实践。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深悟透政策文件,练就“政策通”的本领,避免在传达时出现“政策变味走样”。要创新表达方式,要善于运用“方言土话”“顺口溜”“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让政策宣传更接地气。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更要采取“一对一”“上门讲”的方式,确保政策覆盖无死角。要建立政策落实“回头看”机制,定期走访了解政策执行效果,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只有做到政策传达“零距离”、解读“零误差”、落实“零折扣”,才能让每一个政策都变成群众脸上的笑容,让每一项惠民举措都结出幸福的果实。

  做好民情民意的“探测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关键在于找准痛点。要探测好民情民意,就要突破传统的“填表式”“问答式”调研,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民意收集渠道,比如设立“民情信箱”、开发“民情二维码”,让群众随时随地表达诉求反映问题,要善用大数据手段,通过分析12345热线、网络留言等数据,绘制“民情热力图”,精准识别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同时要关注“沉默的少数”,主动走访困难群体,确保民意收集全覆盖、无盲区。收集民意不是终点,关键是要做好分析转化,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区分共性需求和个性问题,研判轻重缓急。确保民情处置有章法、有效率。同时要建立民情反馈闭环,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赢得群众信任。

  永葆为民服务的“赤子心”,用真情实意赢得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将文件要求转化为鲜活实践,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永葆为民初心,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群众,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用“微笑服务”“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方式方法,让群众办事更顺心更舒心。建立“民情连心卡”“爱心帮扶”制度,每名党员干部联系若干户群众,定期走访、常态帮扶,让群众随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解得了难。开展“最佳群众贴心人”评选活动,激励干部用心用情服务群众,要始终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真正赢得民心。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