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感悟“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精神伟力

发布时间:2025-03-14 17: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泾川县委组织部 王文旭 字体: [ ] [ ] [ ]

  在浩瀚的南海深处,曾有一位九旬老人以血肉之躯丈量国之重器的极限深度;在共和国科技长卷中,曾有一位中华赤子用三十年隐姓埋名书写对党忠诚的铿锵誓言。2025年2月6日,黄旭华院士的生命定格在99岁,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科技奇迹,更是一座用忠诚、奉献与担当铸就的精神灯塔,永远照亮着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

  深海铸剑——算盘声敲响民族最强音。1958年,面对西方核潜艇技术封锁,34岁的黄旭华立下“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没有计算机,他用算盘演算上亿数据,缺乏参考资料,他将玩具模型拆解重组,在荒岛芦苇棚中绘就蓝图,在零下20度的冰水池中记录参数。1970年12月26日,中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打破超级大国核讹诈,筑起太平洋深处的钢铁长城。黄旭华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尖端科技,证明自力更生才是民族尊严的根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扎根岗位,在学思践悟中传承红色基因,以“偏向虎山行”的担当服务人民,用实干擦亮党员徽章,让奋斗足迹镌刻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隐姓埋名——忠孝两难全见证民族大义。南海某基地档案室中,三十多封未寄出的家书诉说着黄旭华的隐忍。1957年除夕,面对母亲追问,他只留下“北京信箱”的模糊答案;父亲病逝时,他正攻坚耐压壳体技术;三十年后重逢,母亲一句“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令他潸然泪下。他选择将“对国家的忠”视为“对父母最大的孝”,以沉默守护万家灯火,诠释了中华文明“以身许国”的精神传承。党员干部在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更应躬身实践投身基层一线,淡泊名与利,对标先进典型,以服务群众为荣、以奉献担当为责,将小我融入大我,用无悔的青春传承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血脉。

  薪火相传——“深蓝血脉”挺起民族脊梁。中国船舶集团719所的年轻人放弃海外高薪、驻守试验平台,在智能核潜艇、深海空间站续写传奇;南海岛礁的90后工程师攻克深海探测器技术,东海试验场的“蛟龙”号团队刷新7062米深潜纪录。当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黄老“核潜艇是守护和平新起点”的遗志,终成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向来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党员干部只有厚植坚定,立足岗位践行初心使命,实干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在服务人民中砥砺强国之志,让青春热血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中国人民的脊梁才会越来越硬。

  黄浦江畔,新型核潜艇“旭华”号驶向深蓝。从“长征一号”到“福建舰”,中国科技工作者用甲子轮回证明:国之重器不仅是钢铁装备,更是血脉中奔涌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算盘珠的撞击声里,在未署名花圈的暗香中,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下,永远激荡不息。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