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发布时间:2024-08-12 10:3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华亭市委组织部 字体: [ ] [ ] [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系统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才有价值。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搞清楚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弄明白为什么改、怎么样改,做到对新政策理解深刻、对新要求了然于胸、对新任务心中有数,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72次会议,审议通过涉及民生福祉的重要文件有100多个。从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再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论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原则,还是改革的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字里行间饱含深厚的人民情怀,切实回应了群众最迫切的期盼。

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从老百姓的呼声中寻找切入点,以改革之力为民解忧、为民谋利,必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以来,诸如“家门口有了普惠托育点”“社区养老服务越来越丰富”“老旧小区改造后,环境、设施、服务都更好了”等等,很多“小事”发生的大变化,见证了改革的民生情怀。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在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指出,要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改革。一句“可感可及”形象地道出了改革的落点所在:“看老百姓通过改革发展到底得到了多少便利,获得了多大的实惠”。民生从来不是抽象概念,就交通出行来说,安全、畅通、便捷是大目标,但落到百姓生活中,就是信号灯、下水道、斑马线等小细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项往往藏着群众的所思所盼,只有一件一件办好办实,让改革红利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才能真正以改革照见民生之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新时代新征途,人民始终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也是我们心中始终牵挂的初心。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广大党员干部应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投身于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深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立足本职,担当重任,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的期盼。要聚焦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牵肠挂肚的问题,强化“有解思维”“优解思维”,善于抽丝剥茧、破立并举,给出解决问题的“新药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关键小事”,用实际行动诠释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手牵手,把走进百姓家的步子迈得再勤些、迈得更实些,在与群众真诚交流中把握诉求,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作风推进改革,拿出真招实招、真刀真枪地改,加强跟踪指导,注重末端问效,让改革落地有声。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从老百姓的呼声中寻找切入点,以改革之力为民解忧、为民谋利,必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