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莫让基层被形式主义束缚手脚

发布时间:2024-08-12 10:2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华亭市委组织部 字体: [ ] [ ] [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要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为基层减负,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彰显了对基层的密切关注和对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深切关怀。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的根本,在于干在真处、落在实处。但在许多地方,基层干部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在真抓实干上受到了一些影响,如检查考核名目多、频率高,一些工作低质低效;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上级部署和要求却“一刀切”“一把尺”。这些问题既占用了基层大量时间,耗费了干群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深化整治。为基层减负,就是要切切实实为基层减负、减压、减忧,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落实上。

抓好源头为基层减负。上级不能只要结果,不看过程,不能只讲功劳,不谈苦劳,动辄以“属地管理”“压实责任”等名义,要基层干部签订一大堆“责任书”“军令状”,这样只会让基层干部因“压力山大”而“越干越怕”。要自上而下抓好源头治理,通过健全完善上下贯通、左右协同、部门协调的减负工作机制,形成减负合力。要迭代优化工作方式和考核评估办法,精简考核指标,差异化分配指标权重,将指标设定聚焦在抓落实、促发展上,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为基层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厘清权责为基层减压。职责体系不健全不科学,上级部门将职责层层向下级归口部门分解,自身扮演起“二传手”角色,将层层压实责任最终转嫁到基层身上。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坚决纠正领导干部的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现象,减少基层的“文山会海”,防止过度留痕;杜绝不做调查研究就拍脑袋拍胸脯的“政绩冲动症”,防范基层工作重心走偏;严格整治领导干部事前不言、事中不语、事后推倒重来的行为,减少基层工作重复增量的问题。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梳理基层权利事项清单,划出基层“边界线”,管好单位“责任田”,形成部门和基层责权匹配工作格局,推动更多资源、管理权限、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

激励实干为基层减忧。基层单位责任过于泛化,工作任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追求“最全事项、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的“顶格管理”方式,基层干部面对过多的台账记录、数据填报和考评工作,还要面临被考核、被监督、被问责,久而久之难免身心俱疲。要形成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工作导向,给基层干部施展本领的空间,引导基层干部改变“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做”的思维定势。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给基层干部提供合理容错的空间,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要完善干部激励机制,选派基层干部到重要岗位、重点项目中攻坚克难,在实践中锻造过硬本领,为干部打开成长空间。  

莫让基层被形式主义束缚手脚,就要真心实意为基层干群创造宽松的干事环境,把基层干部从那些形式化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理论、掌握政策、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向上向好,让基层工作求真而进、求实而行。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