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确政绩观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担当作为监督,防范纠治政绩观偏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组织部门作为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能部门,要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干部监督工作,教育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高质量监督保障高质量发展。
强化思想教育,把牢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总开关。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政之道,首在政绩观。只有将严的要求贯穿干部监督全过程,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才能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组织部门要纵深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重点关注“一把手”、关键岗位干部、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等群体,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干部将正确政绩观扎根于心、实践于行。要持续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将纪律教育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通过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盘活本地党史资源和红色资源,生动讲好担当作为好干部、最美公务员等先进典型事迹,深入剖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虚假政绩”等典型案例,深刻分析问题的性质、危害、原因、教训,引导干部从红色资源、身边典型中汲取动力,从反面典型中受到警醒,从“感动一阵子”“警醒一下子”变成“牢记一辈子”。
强化实绩监督,用好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指挥棒。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更加凸显,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高质量政绩考核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风向标”,也是判断干部履职尽责的“晴雨表”。组织部门要加强和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下大力气纠治“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新形象工程”,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考核对象,按照“定性+定量”“数量精+质量高”“多维度+加减分”相结合原则,完善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干部政绩。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将考核结果与提拔重用、职级晋升、年度考核等挂钩,对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中挑大梁、扛重担的干部作出综合评价,引导激励干部真正把正确政绩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各项工作向中心聚焦、朝大局聚力。
强化日常监督,营造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好生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好的政治生态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坏的政治生态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防范纠治政绩观偏差,既要突出正向引导,也要强化反向约束,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组织部门要坚持“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的政绩考核结果导向,健全考核结果反馈机制,收集好审计、信访、巡视巡察、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等信息,掌握好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现实表现,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推动干部“八小时内”工作拉满弓、“八小时外”思想绷紧弦,切实把政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表彰评优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奖惩分明。要常态化要落实落细“三个区分开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采取查处诬告陷害、澄清正名、容错纠错、暖心回访等方式,让吃苦者不吃亏、流汗者不流泪、实干者不白干、担当者不担忧,以组织担当激励干部担当、以组织作为促进干部作为。
上一篇: 以群众“口碑”浇铸事业“丰碑”
下一篇: “人民至上”是改革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