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要求“最优解”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要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为基层减负也非一日之功,各级党组织要正视问题、找准症结、靶向发力,提高减负工作的精准性、适配性和长效性,持之以恒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减负措施落到实处,为基层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坚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为基层减负赋能。权责不清、分工不明是造成基层单位“责任超载”,陷入“小马拉大车”窘境的重要原因。要破解基层治理困境,就要从权责机制上入手,规范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制度和村(社区)组织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严格落实村(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优化基层治理和服务资源配置,谨防痕迹管理、指尖负担等行为,推动管理权限、社会资源、民生服务等向一线倾斜,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确保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以清晰的权责体系为基层减负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基层减负增效。减负要减什么、减负举措好不好,基层最有发言权。有些减负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到了基层落实层面反而陷入了“越减越重”的怪圈,导致“好心办坏事”。要做到真正为基层减负,就要多站在基层干部、群众角度想问题、做决策,制定政策、安排工作要看是否符合基层实际情况,是否能得到群众满意和认可,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设身处地体会基层干部群众急难愁盼,深入细致了解基层工作难点痛点堵点,精简督导内容,降低检查频率,减少层层陪同,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提质。减负贵在精准,难在经常,有的地方把为基层减负当成“一锤子买卖”,想着一劳永逸,到最后只剩下一句句口号。要破解形式主义的桎梏,就要建立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抓住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指尖上形式主义等易造成痛点的问题,运用科学化、数字化方式方法,真刀真枪做“减法”,强化动态监测、跟踪问效,既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又及时通报典型案例,让基层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为百姓干实事中去。
上一篇: “三立三破”让基层减负“化形为行”
下一篇: 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