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三立三破”让基层减负“化形为行”

发布时间:2024-09-12 09:2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静宁县委组织部 李辉辉 字体: [ ] [ ] [ ]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要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在推进基层减负的过程中,要找准减负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做好“立”“破”文章,让基层减负化“形”为行,见行增效。

  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立“为民造福”之心,破“过度留痕”之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当前,形式主义之根源在于思想的偏移,导致基层工作过于注重“看痕迹”而非“重实绩”。党员干部应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摒弃“过度留痕”观念,通过减少会议和文件数量、倡导开短会、套会、视频会等实际举措划清责任清单,标明权力边界,进一步为干部放权赋能。只有从上至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才能用实际行动赢得民众的信任,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担当作为,实现基层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自觉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干事创业为“着力点”,立“试错容错”之制,破“束缚手脚”之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一方面应聚焦形式主义新苗头、新表现,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作为的精神履职尽责,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束缚”能干事的手脚。另一方面乘时“改革探索”,及时将群众反馈意见吸纳到基层减负之中,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给基层干部合理容错的空间、试错的底气,既消除顾虑敢作为、愿作为,又不胡乱作为,真正在能担难、可担重的行动中磨砺“铁肩膀”,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改革重任,确保改革目标一个一个实现。

  以推动发展为“落脚点”,立“功成有我”之志,破“急功近利”之弊。我们党103年的光辉历史,离不开无数共产党人不为一己之利的付出。当前有部分基层干部在指尖形式主义中耗费时间和精力,履职尽责的热心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中逐渐淡化。党员干部应发挥敢闯敢拼的“改革精神”,把时间实打实地花在抓生产、抓经济、抓群众生活改善方面,把心思和精力花到主责主业上,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正确作为,主动向“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焦裕禄、“背石上山不怕慢”的廖俊波等优秀榜样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积极作为,以钉钉子的硬精神在踏实肯干中书写自我价值的“闪光点”。

责任编辑:张永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