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发布时间:2024-09-12 09:2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华亭市委组织部 王秀琴 字体: [ ] [ ] [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组织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贯通、深度融合、协同推进,进一步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三者既同根同源,又同轨同向,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相互助力。“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以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决定》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每一个要求都是未来行动的指南。应当着眼全局、立足自身,从组织工作角度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促进三者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要用好考核“指挥棒”,按照“四个面向”要求,突出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关键任务,量化细化为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具体指标,进一步提高指标“含金量”“含新量”“含才量”,形成“一盘棋”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让教育科技人才“同频共振”,要以营造优良创新生态为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依托地方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命科学等优势产业,探索在地方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科技综合集成的大学研究院,实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推动科技创新“赛马争先”。要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等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尊重科研工作周期长的规律,多理解信任、少求全责备,保护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更大受益权,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要在“贴心暖心”方面下足功夫,做细做实人才服务的“后半篇文章”,让人才既有用武之地又无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