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下基层”,让为民服务“升温”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广大党员干部应把“四下基层”作为开展好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实打实践行“四下基层”,亲近群众、走近群众、贴近群众,让为民服务“升温”。
做足“语言功”,善说“群众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在基层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应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切身利益充分解读政策方针,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当地风俗特色,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当地群众的“身边事”说清“大政策”,做好官方、书面的宣传语言与接地气的“乡言土语”的转化,赋予政策宣讲“烟火气”,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运用好闲谈交流、“围炉夜话”、上门搭话等接地气的宣讲方式,怀着一颗真诚的为民心,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说真话、做实事,真正让党的好政策换来群众的满意度。
带着“泥土香”,勤进“群众门”。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运用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作风。在基层能看到办公室以外的问题,能和群众共同分析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走到田间地头掌握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走进群众家门,把心贴近群众,才能对群众的急难愁盼调研的更细、更实、更准,真正做到“不虚此行”。在和人民群众相处的过程中,了解他们讨论最多的是什么、最想我们能解决的是什么,善于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的智慧中得以启发,思考的对策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把调查研究的过程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在亲近群众中将为民情怀一以贯之,在经常性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中,让每一项决策都有“泥土味”,都有“烟火气”。
常坐“热板凳”,多听“心里话”。信访接待应主动“下沉”到基层、群众身边,让群众少跑路,不仅能够缓解群众情绪,还能对信访问题进行现场调研,有助于及时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做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解决好群众上访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让信访群众乘“望”而来,满意而归,更要化被动为主动,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多到群众身边、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以真抓实干、担当为民的优良作风取信于民,方能倾听到群众的心里话。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棘手”问题,找出关键症结进行“把诊问脉”,对于基层群众强烈反映的问题和干部下访了解到的实情,及时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下决心将整改进行到底,并将信访工作的成果及时公开公示,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人民群众打心底里满意。
跑出“加速度”,多解“民生忧”。现场办公下基层即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拖延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场集中“会诊”,做到现场解决诉求、现场处理矛盾、现场提出对策,敢于正视问题、敢于直面群众。广大党员干部应有决心、有信心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群众所需所盼不做“选择性解决”,“放低身段”服务,俯下身子干事,让群众在医疗、生产、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急难琐事“足不出户”地解决。坚持把心贴近群众、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实事求是,实打实朝着“问题”去、奔着“矛盾”去,听群众最真实的需求,以“马上就办”的积极性和执行力解决问题,切实做好、做实人民群众的心上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一篇: “民”字为先 当好为民服务“四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