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下基层”要用“心”用“力”解决问题
今年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提出35周年。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以“四力”筑同心、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要“实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用“心力”下移筑同心。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放在首要位置,旨在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党员干部要坚守“以百姓心为心”的本色,主动走进人民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同坐一条凳,同吃一锅饭,尽心尽力、全心全意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声音在基层一线响彻,让党的主张在百姓心中共鸣。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领域、不同群众的特点,发挥好“党员红马甲”、“红色凉亭”、百姓宣讲团等作用,将“官方语言”变为“土话方言”,采取“理论+宣讲”“情景+案例”“表演+文化”等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引人入胜的情节、鞭辟入里的见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活讲透,推动党音入民心,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心圆”。
要“真心”调查研究下基层,用“脚力”下移强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党员干部要用脚步体察丈量民情民意,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主动带着真情实感、真心实意下基层,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放在群众身上,朝着基层去、奔着问题去,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既抓调研成果转化又抓工作方法改进,切实增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信心。要有“不到乌江不尽头”的决心,不碰到问题“躲猫猫”、不遇到矛盾“绕道走”,注重带着问题、带着任务下基层,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做到走访一批群众、征求一批意见、办理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一批突出问题,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
要“诚心”信访接待下基层,用“笔力”下移暖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省浦江县下访后说:“领导干部下访关键是为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下访一趟,实际问题什么都没解决,只是搞形式,做表面文章,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信访工作是了解民情的重要窗口,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克服信访“恐惧症”“拖延症”“选择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不会接待”为“我能接待”,变“想办法拖延”为“一次性办结”,把从笔墨纸砚中得来的智慧力量转化为解决问题、调解矛盾、打开群众心结的动力源泉。要树牢“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主动在群众急难愁盼的信访问题上下功夫,热心周到、诚心实意,多往“矛盾窝”里钻,多往“问题屋”里进,时刻关注群众的“面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用“大白话”“土方言”让群众听得清、听得懂,用笑脸相迎,用热情感染,用耐心倾听,用诚心答疑,不断拉近党群关系、温暖万千民心。
要“专心”现场办公下基层,用“眼力”下移聚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眼里始终盯着群众反映的“疑难杂症”问题,一有时间就会深入基层现场“把脉问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留下了“九进寿宁”“三进下党”“七下晋江”等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将河堤林场、村寨凉亭、农家院落……等等作为“办公室”,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桥和船”的问题,推动解决了许多长期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党员干部要以“一竿子插到底”的优良作风,变“会场”为“现场”,变“被动”为“主动”,深入问题现场、直击问题症结、坚持靶向治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要紧盯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反映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出实招、下苦功、办实事,把矛盾化解在一线,把工作落实在一线,用实绩实效赢得百姓的“满堂彩”。
上一篇: 践行“四下基层”,让为民服务“升温”
下一篇: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用实绩交出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