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情绪经济”:消费新浪潮下的情感突围与隐忧

发布时间:2025-05-21 17:0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崇信县委组织部 李 珍 字体: [ ] [ ] [ ]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一种以情感价值为核心的新兴消费模式——“情绪经济”正迅速崛起。从“放青松”摆件到盲盒手办,从AI虚拟陪伴到高价陪聊服务,年轻人正在用消费为情绪“买单”。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当代社会的情感困境,更揭示了消费市场从“物质满足”向“精神疗愈”的转型。然而,热潮之下,隐私泄露、监管缺位、心理依赖等隐忧也如影随形。

  情绪经济的爆发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原子化社会催生的情感真空与数字化生存重构的社交规则。当996工作制挤压了线下社交空间,社交媒体又稀释了深度情感联结,年轻人开始转向“商品化情感代偿”——直播间里打赏陌生主播收获的即时互动快感,宠物咖啡馆中购买一小时毛茸茸的治愈时光,甚至花199元购买“云监工”服务只为获得陌生人监督学习的陪伴感。这些看似非常规的消费行为,其实是高压社会里自愈情绪的水泵。数据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独居青年突破9200万,越来越多人开始为“孤独税”买单,宠物经济、陪诊师这些情感代偿服务自然水涨船高。社交平台更是不断制造新型焦虑,“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迪士尼在逃公主”等消费符号,把情绪价值明码标价成真金白银。再加上Z世代天生习惯用消费表达态度,愿意为“能懂我”的产品支付情感溢价,和AI技术恰好能定制情绪抚慰方案,多重浪潮最终冲开了情感消费的闸门。

  面对这场情感与商业的共谋,消费者需要保持清醒的浪漫。可以允许自己偶尔为氛围感买单,但需警惕被商家制造的伪需求裹挟;企业若想真正赢得人心,不能止步于贩卖焦虑的营销套路,而应深耕产品的情感穿透力;监管部门更要架起高压线,防止“情感经济”异化为“韭菜经济”。毕竟,真正的情绪治愈不该来自信用卡账单,而应源于内心的丰盈与从容。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