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仰打破时光枷锁 点燃精神火种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而92岁高龄的游本昌先生,在鲜艳党旗下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一场景并非是生命终章的“补票”之举,而是一场关于信仰的深刻启迪——即便生理年龄已至暮年,精神力量却能逆势而上,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纯粹。
游本昌的信仰之旅,充满了令人动容的“滞后性”。16岁,青春年少之时,信仰的种子便在他心中悄然种下。但直到91岁,他才郑重地递交入党申请书。这中间,是长达75年的自我审视与沉淀。他在采访中坦言“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种“不够”的认知,正是信仰纯粹度的试金石。在快节奏的当下,人们习惯用“效率”来评判一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游本昌却以近乎执着的坚持,践行着信仰的“滞后满足”。他不急于获得党员身份的认可,而是用实际行动默默耕耘,让实践检验初心。这种“滞后”,实则是对信仰的深度自我净化。75年里,他历经演艺事业的起起落落,在低谷中坚守,在名利场的诱惑前保持清醒。跑龙套时,他秉持“戏无大小”的信念,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成名后,他以“济公精神”躬身践行,将济世情怀融入生活。这些经历,如同细雨润物,默默滋养着他的信仰,当他最终写下入党申请书时,那21页纸张承载的,是七十余年岁月沉淀后的精神精华。信仰的珍贵,不在于尽早拥有,而在于始终配得上。真正的精神成长,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自我的严格要求,游本昌用一生诠释了这一点。
在大众的惯性思维里,92岁往往被视为生命的暮年,是安享晚年、静待时光流逝的阶段,然而,游本昌先生的入党之举,却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以年龄衡量生命价值”的陈旧观念。宣誓时,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不输任何青春宣言,那是历经沧桑后依然蓬勃的精神能量。理想信念从不为年轻人所独有,暮年时光也不应在安逸中虚度。游本昌用实际行动证明,对信仰的追求没有“退休年龄”的限制,精神的成长也没有“截止日期”。年过八旬,他捐建希望小学;接近九旬,他创办艺术团。每一个选择,都是对时光淬炼中愈发坚定的价值坚守的诠释。当生理机能衰退,信仰成为对抗衰老的精神抗体,“宁移白首之心”正是对生命不因年高而褪色、信念不因岁长而消磨的生动写照。
游本昌先生入党的消息引发全民热议,这本质上是一场跨越不同代际的精神共鸣。年轻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理想主义的真实模样”,那是纯粹而执着,不为世俗所动的追求;老一辈则读到了“初心不改的执着坚守”,那是历经风雨依然不变的信念。当“济公”的荧幕形象与“高龄党员”的现实身份重叠,人们恍然大悟,荧幕上的济世情怀,并非单纯的表演,而是信仰的提前展现。这种代际传递,化解了“信仰断层”的担忧。精神的传承无需刻意说教,它会在生命的实践中自然流淌。年轻人或许不熟悉游本昌的演艺经历,但会被他“75年坚守”的执着打动,读懂“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力量。“润物无声”的影响,远比任何理论宣讲都更有效。当一个人的生命成为信仰的鲜活教材,精神的火种便会在共鸣中自然传承、生生不息。
下一篇: 在平凡中铸就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