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为基层减负 让实干蔚然成风

发布时间:2025-03-14 15:5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崆峒区委组织部 陈瑞 字体: [ ] [ ] [ ]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基层减负就是为治理赋能、为实干撑腰。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源头治理,既针对突出问题治标,又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治本,动真碰硬、真抓实干”。让减负成为常态,专注实干,确保党的声音响彻基层,服务温暖人心,为基层减负之火再“添旺柴”。

  力戒形式主义,关键在于转变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开不完”的会海、“写不完”的材料,调研走访流于形式、过于频繁,考核评比脱离实际、此起彼伏,错位的政绩观不仅不能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耗费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工作“脱实向虚”,增加基层负担。广大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事业观,主动担当作为,带头转变工作作风,把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做到真减负、减真负,重实干、重实绩,让基层干部能够腾出更多精力到现场,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

  减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基层减负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负担过重的表象背后,是“权责倒挂”的体制性矛盾。上级部门“层层加码”“一刀切”的要求,容易导致基层陷入“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有的地方和部门习惯以“属地管理”为由,把自身职责内的工作层层转移到基层,导致基层“小马拉大车”。因此,基层减负要在机制上发力,坚持以上率下、层层带动。要科学规范“属地管理”,进一步理顺基层权责,统筹把握各层级之间的关系,着力构建边界清晰、权责一致、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体系。要推动更多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为基层赋能,让基层干部更有底气。要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从“眼光向上”到“脚步向下”,多到基层一线,和基层干部想在一处、干在一起,形成干的合力。

  为基层减负不能满足于一时取得的成效,要在更长周期里防止问题反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将为基层减负作为抓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对基层减负落实情况要强化监督执行,进一步健全基层减负效果评估机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工作,对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发现一个整治一个,对具有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反弹回潮,确保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