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人才引进切莫以“帽”取人

发布时间:2025-06-09 17:0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华亭市委组织部 王秀琴 字体: [ ] [ ] [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直指当前人才评价和引进唯“帽子”、唯头衔的不良倾向。一段时间以来,以“帽”取人、唯“帽”选才的现象虽然得到了治理,但少数地区简单以学历背景、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等确定岗位、配置资源的的现象依然偶有存在,需要引起重视。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比亚迪2023年校招录用超过30%的“双非”学子,到深圳技术大学毕业生人均手握2个以上技术认证,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当评价体系从‘看出身’转向‘看本事’,人才市场才能真正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破除第一学历歧视,不仅是对个体奋斗的尊重,也是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的重估与解放;不仅能为更多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还能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和人才潜力,最终实现人才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赢。治国理政,用才为先,简单以学历、资历、头衔等“帽子”大小评判人才水平高低难免有失偏颇。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多种标准广纳人才,多把尺子精准“量”才,坚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职级分类分级设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建立灵活、多元、适宜、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公道对待人才、公平评价人才、公正使用人才,让“以帽取人”回归“以本事取人”的正确轨道。

  有本事才是真人才。人才称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肯定,若是将这种“光环”变成永久,极易造成“一劳永逸”或“特权”思想,也会使其成为学术腐败和恶性竞争的温床。组织部门作为人才牵头抓总部门,要设置以科研成果为主导的评价标准,探索重大项目“揭榜挂帅”等人才评价方式,破除“官本位”思想,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营造成果评价的良好创新生态。要破除论资排辈,尊重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帮助青年人才成长成才,探索由一线科学家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科研岗位、承担“从0到1”基础研究任务的机制,在计划项目上给予支持,避免对同一入选者重复支持的资源浪费。要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流动的监督机制,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原则,根据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合理确定人才收入水平,防止将“帽子”与薪酬待遇等物质利益简单挂钩,使更多人才静心坐热“冷板凳”,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破解“卡脖子”瓶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持续开展“唯帽子”问题治理,敢于冲破藩篱、转变观念,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人才流动的障碍,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门路“引”才,不拘一格“育”才,多措并举“留”才,将各类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