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以好家风涵养党员干部好作风

发布时间:2025-03-14 15:4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华亭市委组织部 王秀琴 字体: [ ] [ ] [ ]

  2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文章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好,则政风清。家风,既是社会的价值缩影,更是涵养清朗党风政风民风的重要“基石”。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国是“大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这个“大家”付出努力、作出贡献,这是责任与义务。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心怀“国之大者”,在祖国需要之时挺身而出,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乘风破浪”的无畏勇气,弘扬矢志不移、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奋斗的征途中创造出更多的辉煌业绩,与国家发展同命运、共成长。要将祖国的召唤作为奋斗方向,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根深长出叶茂,在至诚报国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当好新时代的“奋斗者”。

  家风正则作风淳,良好的家风是党员干部修身律己的精神富矿。苏轼自小以母亲为师,他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讲述了一则故事,一天丫鬟在家里发现泥土下面有一个可能装有金银珠宝的瓮,他母亲告诫大家瓮是前人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成为有德“君子”。诸葛亮的《诫子书》告诫子孙要淡泊名利、坚守志向,成为无数人修身的指南。“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温良恭俭让”的行为规范,都是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集中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将个人修养、家庭建设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补足养料,将诚实守信、克己奉公、敬业奉献等品德融入家庭生活的点滴之中,坚持用平和之心对待名,用敬畏之心对待权,用负责之心对待事,将良好家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于细微处见精神,从行动上拒绝不良风气,从精神上建立德行之“堤坝”。要守住亲情关,加强对家人的教育管理,常吹廉洁风、常敲警示钟,对于符合道德标准要求的“精华”取之,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弃之,对身边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于唱黑脸,防止身边人成为腐败的导火索,做到个人不失范、配偶不失管、子女不失教、家风不染尘。

  家风连着党风和政风,继承和传承风清气正的家庭传统,向来是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毛泽东提出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家风三原则”;周恩来夫妇没有给亲属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强的家训;焦裕禄始终告诫女儿:“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无论何时,清廉都是对家人最好的馈赠,正直都是对子女最珍贵的教育,这些红色家风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感染力与生命力,为接过接力棒的下一辈人留下干事创业的精神指针。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清廉家风,坚持将家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自觉从小事做起,为家人树立起行为标杆,划定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线,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要常怀“堤溃蚁穴”之思,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在生活中崇尚节俭、反对浪费,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带头践行优良家风,带动更多家庭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