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好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在这场深刻的历史变革中,广大干部作为中流砥柱,要以非常之功决战决胜艰巨任务,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航程。然而,现实中有少数干部以“政绩”为由乱作为、以“稳定”为由不作为、以“问责”为由不敢为、以“困难”为由不善为。这种种现象不仅破坏了干部队伍形象,损害了党和人民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全面改革向纵深推进。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上下功夫,严肃整治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现象。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解决好乱作为问题。督促引导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树牢思想导向、筑牢信仰之基,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强化以德为先、能力为重、作为为要的选人用人导向,把那些专业素养好、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强,想改革、能改革、善改革、促发展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优化政绩考核指标设置,划出底线红线,切实让政绩突出、真抓实干者得“甜头”,让政绩惨淡、掺假注水者吃“苦头”。
推进能上能下常态化,解决好不作为问题。各地要明确“下的标准”,考准“下的情形”,认真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制定符合实际的考核制度,坚持把选人用人的标准聚焦到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上,破除“论资排辈”“唯GDP论英雄”的错误倾向,拉长识人“跨度”,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广大干部决不能有“无欲无求、得过且过”的“躺平”心态,要强化责任意识,时刻保持“归零”心态,拿出“赶考”状态,勇敢走出“舒适区”,敢于闯进“无人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摸到幸福。
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解决好不敢为问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许多领域面临“老屋已拆,新屋未建”的情况,导致出现“求稳怕错”“多干多错”的错误心态。推动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进一步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在干事创业中允许试错,避免“干事多出错多、不干事不出事”的逆向惩罚,消除“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不良心态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正之风。以鲜明态度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让那些愿干事、敢干事的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释放闯的魄力、拼的劲头,树牢改革勇气、坚定改革决心,放开手脚、大胆闯试。
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解决好不善为问题。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干部干事创业,既要有想干事的动力,也要有能干事的本领。一方面,组织部门要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应急处突等现实急需主题,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有机统一起来,精准制定培训计划,形成“带着问题来—围绕问题学—回去怎么干”的培训闭环,使干部听了能懂、学了能用、干了能成。另一方面,广大干部一定要敢为人先,不干则已,干则一流,主动到服务群众“最前沿”、深化改革“主战场”、脱贫攻坚“第一线”等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把该担的担子担起来,该负的责任负起来,努力练就干事创业“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善作善成,干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上一篇: 让“奥运精神”点亮青年干部奋进路
下一篇: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