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从“四下基层”读懂“四种角色”

发布时间:2023-12-13 19:4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崇信县委组织部 党玉萍 字体: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具体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我们要结合当下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准确把握“四下基层”的思想精髓和实践意义,扮演好“宣讲员”“调研员”“接待员”和“业务员”四重角色,用心用力用情用功解决好群众的大事小事、急事难事,以实实在在地工作成效回应群众所忧所盼,认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用心当好“宣讲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第一条,也是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当好为党发声“巧喉舌”,扛起政策宣传“重担子”。讲什么?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医保养老、教育就业、社会治理、卫生健康、“三农”等政策都要讲;怎么讲?依托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创新宣传方式和内容,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家里话”通俗地讲;对谁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给广大人民群众讲;何地讲?要走进田间地头、身入村民院落、穿梭街道社区,群众在哪,宣讲地就设在哪。

  用力当好“调研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只有把基层“跑遍、跑深、跑透”,才能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急,才能摒弃“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盲目和任性。要深入问题突出、矛盾集中、情况复杂的一线,把实际情况捞上来,把关键问题找出来。然后反复剖析和研究问题,切实把准问题性质,分类施策。能立马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短期内解决不了的,明确方向,紧盯不放,一步步展开、一茬茬推进,久久为功直至问题解决、群众满意。

  用情当好“接待员”。壮族有句俗语:“下河莫怕漩涡多,打铁莫怕火烫脚”。我们不但要主动“下访”,而且要不怕群众“上访”。群众之所以上访,是因为他们有苦、有难、有问题要解决,他们找到政府、找到干部,是因为相信我们能够秉公办事,能够提供帮助。我们不能辜负群众这份信任,必须学会将心比心,常怀“五心”,即对上访群众有热心,对群众困难有同情心,解决问题有诚心,遇到困难有决心,处理疑难问题有恒心。唯有如此不厌其烦、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真正当好让群众放心的“接待员”。

  用功当好“业务员”。“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深入现场集中“会诊”,留下了“九进寿宁”“三进下党”“七下晋江”等生动事迹,以实际行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下基层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先精于己、后施于人,不断克服“本领恐慌”,坚持问题导向,走出机关大院,把“办事窗口”搬到“百姓门口”,在实践“磨刀石”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业务能力,锤炼过硬“看家本领”,善于在一线找问题、出实招、办实事、解民忧。把一个个“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真正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张永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