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 > 创新案例

科学评价乡土人才 集聚乡村振兴合力——平凉市乡土人才认定和农民职称评审工作的主要做法

发布时间:2023-02-21 17:5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委组织部 字体: [ ] [ ] [ ]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要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平凉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紧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乡土人才认定和职称评审方式,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有效激活乡土人才活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坚持党管人才,加强乡土人才工作领导

全市上下聚焦乡土人才和农民职称评审中的“天花板”问题,统筹谋划,精准破题。规划先行“搭台子”市县组织、人社、农业等部门深入调研,围绕全市乡村振兴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把“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文化传人”等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党委工作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谋划,用心用情识人育人留人用人。评价认定“发本子”2021年以来,按照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数字电商运营、民间文化艺术职业属性四类,对长期在城乡基层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并得到群众普遍好评的100名“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文化传人”进行了集中认定,并颁发乡土人才证书。平凉地方名优品牌静宁张宽烧鸡创始人张宽、李记大饼创始人李国向以及华亭马莲曲子戏传承人程万杰分别作为生产经营和民间文化类别首批入选,对带动周边群众创业致富、传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宣传推介“给面子”对认定为乡土人才的人员,采取媒体集中报道,巡回宣讲推介,现场观摩学习等措施,大张旗鼓宣传,激发扎根农村、发展产业、倾力乡村振兴的热情,激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负责人向他们学习看齐,形成人才强市的强大合力。扶持创业“挣票子”对富有创业热情,具备创业门路的乡土人才,有关部门和乡村采取金融支持、奖补支持、优先供地等措施积极扶持其带头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广大群众创业致富,对农民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2022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6元,增长7.1%,位列全省第五位,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1350个,占比92.7%。

二、坚持量身定做,科学开展乡土人才职称评审

着眼激发乡土人才活力,为乡土人才就业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提升农民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同,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主动作为,创造性开展职称评审,为符合条件的农民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精心制定评审细则根据《甘肃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深入调研、听取多方面意见建议,制定实施了《平凉市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实施细则》。《细则》推行后,有886名农民取得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资格证书,其中正高级1名,副高级8名,中级37名,初级840名。科学确定评审条件在政策思路上适度放开,对农民职称专业类别、等级设置、名称及申报资格等,既遵照传统,保持与其他群体专业职称的相对对等均衡,又解放思想、力求切合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实际;在硬性要求上适度放宽,坚持分类评价,不要求学历、奖项,注重参评人员的业绩和技能,突出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导向,注重考察解决实际问题、带动产业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增收致富的能力;在权限上适当下放,坚持“业内评价”、提升“业内认同”,明确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职责,由各级农业部门设立评委会负责评审,人社部门集中精力加强指导监督,将评审权力交给“三农”专家灵活设置评审方式科学遴选专家评委,创新职称答辩方式,探索出了专家评审、实践操作、现场观摩、实绩考核、群众打分等多种模式,实现定性与定量评审的有机融合。将答辩现场设在果蔬大棚、农作物种植基地,让评委与参评人员走进菜地、果园、田间地头、牛棚羊圈,努力为参评对象提供展现技能、讲述成绩、呈献成果的舞台,让其“有的说”“说得出”“能呈现”“呈现好”,直观、全面地展示参评人员的专技水平和能力。2022年获评高级职称的静宁县治平镇果农王彦军的答辩评审就设了果园冬剪培训现场,让王彦军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果农对他的认同得到充分展现。有效衔接评审政策认真落实《平凉市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以及《平凉市乡土人才评定办法》政策文件规定,将乡土人才认定与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相贯通,对2021年全市首批评定的60名农业生产技术类和农业经营管理类乡土人才直接评定为农民高级农艺师职称。

三、坚持评育并举,积极发挥乡土人才作用

坚持“扶上马,送一程”,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乡土人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促其作用发挥,带领更多群众就业。培训大融合紧扣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实施,将近年评审的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围绕全市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农时季节、产业、经济发展程度,分类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专业水平和实用能力。全市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健全完善了“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建立新型农民综合培训基地39个、农民田间学校133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5万名,农业科技带头人等实用技术人才5.86万名。政策大激励优秀乡土人才优先承担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培训等项目任务,优先享受良种、农资、农机具、基础建设以及村干部选拔、评先选优、创业发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他们有资格申请更好的项目、有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继而形成团队共谋乡村振兴,让大众看到农民职业的魅力,吸引更多人才回到乡村,使乡土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典型大示范通过“能人引领、强村带动”模式,重点把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养成乡土人才,把乡土人才中的优秀能人培养成农村带头人。充分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的“头雁”示范引领、“师带徒”传帮作用,通过培训、授课、基层指导等方式,在自身发展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党的二十大代表、平凉市首批乡土人才岳彩霞创办的华亭市河西镇仿真花乡村就业帮扶车间,3年多来,为市域内贫困妇女和残疾人创造收入260余万元,贫困户人均月赚取加工费1200余元,乡土人才的典型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刘锦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