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我市认真组织实施人才工程 全力推动九大重点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19 09:1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平凉日报 李芳芳 字体: [ ] [ ] [ ]

近日,记者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3659”发展思路和《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关于深入推进“一产业领域一人才工程”的部署要求,我市制定印发了《平凉市煤炭分质转化利用产业链人才工程》等九大重点产业链人才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外引内培、院企互联、重点扶持”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勇于创新、业务精良、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产业链人才队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据悉,我市将按照稳步扩煤、加快转电、突破化工,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属性向多元化、低碳化转变的思路,加大煤炭分质转化利用产业链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力度,鼓励现有煤电化企业在关键环节上建立以借助“外脑”为主的专家工作站或生产转化中心。依托中国一流化工集团、化工研究院,实施高技能煤电化专业人才培训,到2026年,力争建立2个以上外向型煤电化人才联训基地;依托市内煤电化企业及职业技术院校,开展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建立5个以上市内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覆盖煤电化产业的人才培养网络。

聚焦品种培育、科学饲养、饲草生产、精细分割、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加大平凉红牛产业链紧缺人才引进和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开展院地、院企合作交流,每年引进红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0名左右。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市县两级农广校和农技推广培训机构主阵地作用,每年培训养殖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实用人才600名以上。组织对乡土人才进行技术职称评定,对符合条件的聘为畜牧养殖科技指导员。发挥专家服务队作用,每年培训实用人才1000名以上,不断提高带富致富能力。

结合苹果产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稳面积、调结构、扩内涵、拓市场、创品牌”的发展定位和“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健全选派专技人才对口帮扶常态机制,组建科技服务团,推广普及新技术、新品种,破解技术难题。制定职业果农和果园工匠认定标准,完善定期轮训制度。建立市县两级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全产业链各环节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强化对一线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的培训,年培训果农20万人次以上,为打造“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链发挥人才引擎作用。

针对设施蔬菜产业链建设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40名左右。着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每年推荐选送50名左右专技人才到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充电,选派100名基层蔬菜产业相关人员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培训科技推广人员1500人次左右。不断壮大生产经营主体人才队伍,每年培育本土蔬菜企业10个、职业菜农1000名左右。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用”示范基地等20个以上。依托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建10个以上实用人才创业实训基地。健全服务机制,组建专家服务团队8个,在重点蔬菜产业乡镇各建立1个以上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建立蔬菜优质种质资源库,在各县(市、区)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左右。

围绕中医中药产业链发展,依托甘肃医学院、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全面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设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健全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的师承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全员培训工程,鼓励有办学资质的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批量培养针灸、护理技术人才。高规格规划建设皇甫谧针灸医院,组织开展高层次师承教育和技术培训,每年培养500名以上中医、针灸专业人才。

坚持以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员培养为重点,着力提升绿色建材产业链人才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多渠道选拔培养一批水泥制品、石灰制品、新型墙体材料、建筑钢结构等优势产业和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大高素质专技人才培养力度,每年在全市绿色建材企业选拔30名专业技术人员。扎实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全面推行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绿色建材企业,每年面向全国引进20名左右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技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到2026年,建设2个以上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申报建设2个以上国省级培训基地,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体系。

按照“做精百名企业领军人才引进,做实千名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做大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规模”的思路,紧盯先进地区重点智能制造产业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团队。依托甘肃省科学院平凉分院,探索建立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基地。打造“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市、区)职教中心+猎头公司”人才培养机制,利用3年时间培养储备智能制造产业人才1000人。聚焦智能制造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工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每年重点培训矿用机械、电工电器、节能环保、光电信息和生物制造等方面人才3000人次以上。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文旅康养产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为重点,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各县(市、区)每年培训人员2000名以上。积极组织实施职工在岗培训,利用5年时间实现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积极开展文旅康养产业领域全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全省“四个一批”、优秀青年文化人才选拔推荐,力争每年有5名高层次人才纳入国家、省市人才支持项目。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年重点培养500名中高技能服务人员。

坚持“以用为本、高端引领、优化发展”的原则,加大对生态环保产业链人才的扶持引导,每年在全市生态环保企业选拔10名专技人员进行资金扶持。不断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力度,每年选拔2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修深造、考察学习。实施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围绕新型污染物防治等17个重点专业,每年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20名左右。注重科研项目的带动培养作用,鼓励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骨干参与和承担重点生态环保科研项目,指导青年科技工作者自主开展创新研究。


责任编辑:蔡 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