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发布时间:2025-06-09 17:1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崇信县委组织部 孙苏娟 字体: [ ] [ ] [ ]

  当下世界,信息如洪流奔涌,观念如万花筒般变幻。有人迷失于纷繁的价值观中,在焦虑中随波逐流;有人困顿于短期的利益取舍,在浮躁中消磨初心。而“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八个字,恰似一盏穿透迷雾的明灯,提醒我们:唯有在内心筑起坚定的精神灯塔,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里破浪前行,书写人生的深度与广度。

  信念能在纷繁复杂中保持定力。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交媒体的算法茧房让人陷入认知闭环,消费主义的狂欢催生即时满足的浮躁,而“躺平”“摆烂”等思潮的流行,更是折射出部分年轻人价值感的虚无。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人是一种需要超越性的存在。”这种超越性,正来自于对信念的坚守。无论是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千年壁画,还是乡村教师张桂梅用病躯托起大山女孩的求学梦,他们的行动都印证了一个真理:当人将信念扎根于高于自我的追求时,便能从庸常中升华出崇高,从平凡中淬炼出力量。

  信念能在时代命题中寻找答案。“心有所信”的关键,在于“信”的内容是否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个体的信念选择,需要与民族复兴的脉搏同频,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共振。从“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到“逐梦星辰”的航天团队,从抗疫一线白衣为甲的医护人员到乡村振兴中脚沾泥土的驻村干部,他们的信念里既有“小我”的奋斗激情,更有“大我”的家国情怀。这种信念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之上。它既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天下为公”的胸襟、“自强不息”的韧劲,也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践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信念能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信念的价值,最终要落脚于“行远”的实践中。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恰说明信念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黄文秀将扶贫信念写在百坭村的田间地头,南仁东用二十二年光阴将“天眼”望向宇宙深处,他们的“行远”之路布满荆棘,却因信念的支撑而步履坚定。心理学中的“目标效应”表明,当人拥有清晰的价值导向时,抗压能力与创造力会显著提升。这也解释了为何那些心怀信念的人,往往能在逆境中迸发惊人的能量——因为他们的每一步,都在向着精神灯塔的方向靠近。

  信念能在兼容并蓄中历久弥新。真正的信念从不是固步自封的教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法家的“变革”在碰撞中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今天的我们,更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信念在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中丰富内涵。既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也要吸收全人类的智慧成果;既要在科技创新中敢为人先,也要在文化传承中守住根脉。这种“守正创新”的信念,才能帮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既保持定力,又与时俱进。

  回望历史,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到“一带一路”的汽笛,从《共产党宣言》的火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跨越,无不是信念指引下的壮阔征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每个人都是时代答卷的书写者。当我们以信念为墨、以行动为笔,必能在人生的长卷中写下无愧于时代的篇章。心有所信,不惧路远;行而不辍,终至星河。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