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
近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走红,意外带火了游戏背景中的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等多处国内名胜古迹。此款游戏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高度还原中式古建筑及彩塑,让世界玩家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了世界各地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守正创新真正有了具象化,也成功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近年来,从依托中国历史打造的大型游戏到《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巨制,其作品融入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元素和符号,蕴含着“中国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前不久举办的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审美和中国元素一度点亮巴黎,惊艳了全世界。中国花样游泳队在比赛中摆出甲骨文“山”字造型,让中国古文字给世人留下了惊鸿一憋。“中国式浪漫”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一次不凡诗篇里熠熠生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守护好传统文化这一文化“根脉”。
那么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更旺盛的生命力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活化”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可见度”是首要破题之策。从传统戏曲《新龙门客栈》成为现象级热点到“非遗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些无一不得益于创作者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停留在浅层表面的“传”上,而是要探索深层次的创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让大众真正“看见”并“走近”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长效机制,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是应有之义。从运用现代数字科技修复、还原壁画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到故宫博物馆运用全景漫游、专家讲坛等多种形式推出的“云游故宫”平台再到四川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的热卖,我们看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丰富了文化产品形态的同时,也使得大众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形成了供需两侧的良性互动。科技力量为文化“活起来”赋能,让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生命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在传承中华文明,延续文化血脉的漫漫征途中,理应有青年人的身影。吾辈青年要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注入“青春动力”。
下一篇: 强才之策,破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