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泾河评论

莫让“小马拉大车”成基层之痛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华亭市委组织部 王秀琴 字体: [ ] [ ] [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中央组织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也出台了《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若干措施》,随着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基层干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小马拉大车”问题屡见不鲜。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既要做好基层赋能,解决权责不匹配问题,让“小马”变“大马”,又要为基层减负,拆除车上不必要的形式主义装饰,让“大车”变“小车”。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长期以来,基层干部面临着任务繁重、责任重大的双重压力,“5+2”“白加黑”“连轴转”成为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基层工作长期超载,基层干部长期负重,常常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带来的。为基层减负,减的是量,求的是质,加的是劲,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减激情,更不是以事情多少来判断是不是真正减负,而是让基层卸下不该承担的负担,担起该担之责,真正沉下心俯下身,集中精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要挖掉形式主义之根,树牢正确政绩观,不搞“形象工程”“数字政绩”,切实杜绝口号式减负、数字式减负、会议式减负,大力整治“处处要留痕、事事要台账”“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现象。要从基层实际情况出发,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文山会海,减少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现象,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抓落实上。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基层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手中攥着千头万绪。“小马拉大车”现象,导致基层吸引不到人才、工作效率低下、服务不好群众的同时,造成马疲车挤、看得见管不着、干部内耗却政策空转等现象,还会产生一批躺平式、侧卧式、小油条式干部,进一步抹黑了政府形象、破坏了干群关系。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既要做好基层减负工作,还需同步做好明责、赋能等相关工作。要推动力量往下沉,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配给基层更多的人才,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态势,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明确职级晋升工作细则,严格做好职级晋升的考核和把关入手,对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最大程度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要推动负担往下减,不随意决策、机械执行,不搞文山会海,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对会议召开进行同类合并,对检查考核进行减少删减,不用一连串的大会小会、一大堆的考核督导,牵绊住基层干部的身心,通过清牌子、减担子,有效减少基层“属地管理”事项,让基层职能归好位。要推动权力往下放,会同相关部门细化落实赋予街道的权力清单,通过对基层要明责赋权扩能,给予基层充分的信任与权力,进一步厘清基层街道(乡镇)与上级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指导其制定职责清单,找准各自位置,真正做到知责明责,同时推动落实对上级执法力量“基层管基层用”的政策措施,实现街道对上级部门派驻机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切实解决街道指挥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等现实问题,推动基层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责任编辑:吴柯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