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十户联体”治理“微单元” 搭建乡村治理“大载体”
静宁县坚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推行“十户联体”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精准化联系服务群众水平,让“十户联体”成为乡村治理的“微单元”和为民服务、助推发展的“大载体”。
构建立体化体系,织密织牢“治理网”。制定《关于推行“十户联体”模式赋能乡村治理的实施方案》,按照“居住相邻、便于管理”原则,以相邻的10户左右群众为一个单元,在全县划分“十户联体”自治“微单元”1.1万余个,打通党建引领自治的“小环境”“微循环”,构建起“党委牵头、班子成员联村、村组干部联单元、中心户长联群众”的联动体系。落实制作一块联户信息牌、制定一个联户制度、建立一个联户微信群“三个一”工作措施,为“中心户长”划分“联户责任田”,明确工作职责、亮明岗位身份、精准服务群众,让服务触角更广、办事效率更快、治理成效更实。
打造专业化队伍,铸造服务“铁肩膀”。突出“品行、能力、实干、公认”四个重点,采取自主申报、互推互荐、组织选派等方式,精心推选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村民认可的“中心户长”1.1万余名,形成户长“吹哨”,村民议事室“报到”,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网事自议、格务自治”,做到了村民自治全覆盖、服务重心向下沉。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观摩考察等方式,培训“中心户长”12场次,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办事水平。坚持以身边人议身边事,开展“十户联体”拉家常式议事活动2326场次,及时“听早、听小、听苗头”,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开展多元化服务,集中力量“办小事”。充分发挥“中心户长”在邻里间“说得上话、管得住事”的影响力,推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工作法,不定期召开“干群议事会”“民情恳谈”等民主议事会议,收集反馈群众建议诉求2163条,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家庭实现“微心愿”1159条。依托邻里相近、人情相熟优势,中心户长主动关注群众需求,掌握思想动态,排查化解纠纷,通过群众“点单”、户长“派单”、干部“接单”的方式,办理民生服务事项4313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4起,开展慈善公益、邻里互助、民事直说等“民情应答”活动1670场次,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上办。
搭建多样化平台,释放治理“大效能”。将“服务难题联解、社会事务联办、矛盾纠纷联调、生产生活联帮、社会治安联防、文明乡风联育、致富产业联建”作为“十户联体”主要工作内容,落实“微治理”十条措施,打造“百姓话室”“民情会客厅”“调解室”等“民事直说”载体16个,举办“文明家庭”“最美邻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各类活动26场次。设立“支部微家、网格驿站”等“静邻帮办”服务点316个。建全完善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网格工作队伍包“联体”服务群众机制,常态化开展日常服务群众“五上门”活动,推动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民生实事151件,让党的声音在联体“一竿到底”、让群众诉求“一呼百应”。